
英國街頭掛滿國旗:愛國表達,還是反移民暗號?
走在英國的街頭,近期很難不注意到一個現象:無論是小鎮的路燈柱、住宅的窗邊,甚至超市外牆與環形交叉口,國旗突然成為最顯眼的裝飾。這股「掛旗潮」不只出現在倫敦,也延伸至許多城市與鄉鎮,宛如一場全國性的行動。
然而,這並不是因為歐洲盃或奧運的熱潮。相反地,這場國旗風潮背後,牽動著的是英國社會中最敏感也最具爭議的議題之一:移民與國家認同。
「Raise the Colours」運動的起源
這股掛旗潮,多數與一個名為 「Raise the Colours」的線上運動有關。發起者鼓勵民眾在自家或社區掛上聖喬治十字旗(英格蘭旗)或聯合王國旗(Union Jack),藉此「展現對國家的驕傲」與「表達人民的聲音」。
乍聽之下,這像是一種單純的愛國表達。但時機點非常敏感:正值英國各地爆發針對庇護申請者安置的抗議。政府因應申請人數攀升,臨時將許多旅館改為庇護所,引發部分地方社區的反彈。許多人擔心資源分配、治安問題,或覺得當地居民的需求被忽視。
於是,旗幟便成為一種視覺上的「立場表態」:支持這項運動的人,透過在門口或窗邊飄揚的旗幟,傳達「我們在這裡」的訊息。
支持者的觀點:民族驕傲與被忽視的聲音
對許多參與掛旗的人來說,這並不是要針對誰,而是一種「重新拿回國家身份感」的方式。
英國近年來的政治氛圍,常圍繞在「分裂」與「身份認同」的討論上:脫歐後的國家方向、蘇格蘭獨立的爭議、以及多元文化下「英國人是誰」的問題。對一些人而言,國旗是最直接的象徵,代表著團結、歷史與共同體。
這些人會說:「我們並不是反對任何人移民,只是希望國家的文化不被忽視,也希望政府先聽見本地居民的需求。」對他們來說,掛旗是一種正當的愛國表達。
批評者的憂慮:仇外與排斥的隱喻
然而,對批評者而言,這場運動卻隱藏著危險訊號。
英國的國旗在歷史上,除了愛國象徵外,也與部分極右組織、排外運動有過密切連結。在多元文化的城市裡,旗幟的氾濫容易被解讀為「你不是我們的一份子」,特別是對移民或少數族裔群體而言,這樣的視覺氛圍會讓人感到被孤立。
近期甚至有穆斯林社區回報,清真寺或商店周邊的國旗出現後, vandalism(破壞行為)與仇恨言論事件有所增加。對他們來說,旗幟已經不再是單純的「愛國」,而是被動員成一種排斥他者的符號。
部分地方政府也開始採取行動,拆除掛在公共建築或街道設施上的旗幟,理由是「安全疑慮」與「避免社區分裂」。這更加深了社會對立:一方認為這是打壓愛國表達,另一方則覺得這是必要的制衡。
同一面旗,兩種解讀
這正是爭議的核心:同一面國旗,卻被賦予截然不同的意義。
- 在愛國者眼裡,旗幟是「團結與驕傲」;
- 在批評者眼裡,旗幟是「排斥與仇外」。
這種象徵的多義性,使得國旗成為社會矛盾的投射。它既是認同的象徵,也是分裂的標誌。
社會學者常指出,符號的力量在於它不僅僅代表表面意涵,而是凝聚了人們的情感與歷史記憶。在當前的英國,旗幟正好成為一個「載體」,承受了移民爭議、社會焦慮與政治分歧的重量。
移民爭議背後:英國的身份焦慮
若將焦點拉遠,這場掛旗潮不只是移民問題,而是英國社會更深層的「身份焦慮」。
在脫歐後,英國一方面希望彰顯主權與獨立,另一方面卻仍需要勞動力與國際合作。庇護申請者的湧入,觸發了長期存在的問題:公共資源如何分配?誰才算「真正的英國人」?在多元社會裡,國家認同應該如何定義?
國旗因此成為這場討論的「舞台布景」——它並不直接回答問題,但卻清楚地呈現了矛盾。
我的觀察
作為一個生活在英國的移民者,我在街頭看到這些旗幟時,心情其實很複雜。
一方面,能理解人們想要透過旗幟找回團結與歸屬感。國家認同確實需要某種象徵來凝聚。而對許多本地居民來說,這是一種「我們還在這裡」的姿態。
但另一方面,當旗幟與反移民示威同時出現時,很難不讓人聯想到排斥與邊界。身為移民的一份子,也會直覺感受到某種「你不屬於這裡」的隱含訊息。
或許,真正的問題不是國旗本身,而是社會如何處理多元與差異。當國旗能同時代表驕傲與排斥時,這反映的其實是英國社會對身份、歸屬與未來方向的分裂。
結語
「掛旗潮」讓我們看到,符號永遠不只是符號。它的力量來自於人們投射在其上的情感與意義。
在當代英國,國旗既是一種愛國表達,也是一種政治工具;既能團結人心,也可能製造隔閡。最終,它提醒我們:真正值得討論的,並不是旗幟該不該掛,而是社會要如何面對多元、如何分配資源,以及如何定義「我們」這個共同體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