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英國工作的這幾年,我慢慢體會到:「上班不只是工作,更是一種文化的衝撞與學習。」
尤其當我從亞洲職場轉到英國辦公室後,最深刻的感受是 —— 這裡的職場,節奏雖然不快,但標準卻一點也不低。
一、KPI 不是「業績壓力」,而是「責任的邊界」
在亞洲職場裡,KPI(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)幾乎等同於「壓力來源」。
達不到數字,就意味著加班、檢討,甚至被貼上「不夠努力」的標籤。
但在英國,我第一次發現 KPI 被賦予了完全不同的意義——它不是「命令」,而是一種「範圍」。
主管會清楚告訴你:「This is what we expect from your role」
意思是——只要你在這個範圍內完成應有的成果即可,沒有人期待你熬夜加班,也沒有人認為多做才是美德。
在這樣的文化下,大家更重視「如何高效」而非「如何拼命」。
KPI 不是用來壓榨員工,而是幫助你學會畫出「自己的責任邊界」。
而這個概念,對我們這些習慣把工作與自我價值綁在一起的亞洲人來說,真的需要時間消化。
我記得剛開始時,雖然沒有主動去「多做別的事情」,但因為工作量實在太大,我常常默默在週末加班,只為了把所有任務完成。
在亞洲職場裡,這樣的行為幾乎是理所當然的 —— 誰不努力、誰不加班,反而顯得不敬業。
在一次與主管的單獨面談中,主管看著我,語氣很認真地說:
「You should’ve told me earlier that the workload is too much. You shouldn’t be working overtime at home. You need to look after your well-being.」
那一刻我才真正意識到,在英國的職場裡,「會拒絕」與「懂得求助」都是一種能力。他們相信每個人都應該為自己的狀態負責,也相信「照顧自己」本身就是工作的一部分。
如果你選擇默默承受,他們不會因此認為你努力,反而會覺得你沒有好好管理自己的界線。
從那之後,如果有時候那一天的工作量特別大,我會直接提出來,甚至主動問其他同事:「有人今天比較有空,可以幫我一下嗎?」而這個結果,幾乎總是正面的。
同事們不但不會覺得我在「推工作」,反而會主動說:「Of course, don’t try to handle everything yourself.」他們真的相信——在團隊裡,沒有人需要一個人撐著。
這讓我第一次深刻感受到:
原來職場裡的成熟,不是逞強把所有事扛下來,而是懂得何時開口求助,並相信有人會接住你。
從那時候開始,我也學會主動去幫助別人。
當我沒有那麼忙的時候,若有其他同事需要支援,我也會主動提出:「Do you need a hand?」因為我知道,被理解、被幫助的那份安心,有多珍貴。
而在英國的職場裡,真正的團隊精神,從來不是「誰最厲害」,而是「我們能不能互相撐住」。
二、辦公室氛圍:禮貌、界線與真誠的微妙平衡
英國的辦公室氛圍,有一種「禮貌到不真實」的平靜。
每個人早上見面都會微笑問候:「You alright?」
但那往往只是社交開場白,不代表他真的想知道你過得怎樣。
這種「禮貌式距離」是英國職場最有特色的地方之一。
大家會彼此尊重、保持友善,卻也非常謹慎地避免踩到別人的界線。
不隨便評論私人生活、不過度分享情緒、不在工作場合談政治與宗教,更絕對不能問別人的薪水 —— 這些潛規則,構成了所謂的「英式禮貌」。
但這並不代表他們冷漠。
在英國的辦公室裡,「關心」的方式常常藏在很細微的動作裡——
如果你打噴嚏了,旁邊的同事會立刻說一句「Bless you」;
若有同事要去茶水間,也會順口問一句:「Anyone wants a brew?」
如果真的有人身體不舒服,公司也會立刻讓他回家休息,甚至主動提醒:「Your health comes first.」
這裡的人普遍相信,身體才是最重要的。
那是一種「尊重式的關心」,不是打探,也不是安撫,而是一種給空間的溫柔。
對習慣「大家像家人一樣相處」的亞洲職場文化來說,這樣的距離感可能讓人一開始有些不適應。
但久了以後,你會發現:
這種氛圍讓人少了很多情緒消耗,也讓職場關係更穩定。
三、Work-life balance:真的不是口號
在亞洲職場,「加班」幾乎成了一種默契。就算公司說不用加班,也總會有人「自願」留下來。
而在英國,五點半一到,全辦公室幾乎空了大半。沒有人覺得早走是懶惰,反而覺得那是「有自我管理能力」。
如果你留太久,公司甚至會開玩笑地說:「We’re locking up soon, you’d better go home!」—— 用「要鎖門」當理由,半哄半趕地把你送回家。
英國人非常重視「Work-life balance」。
他們相信,下班後的時間屬於自己,這段時間是為了恢復能量,而不是延續工作。許多同事週末會安排遠足、陪家人、做園藝、旅行,甚至單純什麼都不做。
他們不會因為「放假」而感到罪惡,反而覺得那是工作表現能持續的關鍵。
四、階層與平等:誰都可以發表意見
英國職場很強調「平等對話」。
在會議上,主管會鼓勵每個人發言,即使你只是實習生。
沒有人會因為職稱而壓過別人,反而會因為表達清楚而被尊重。
在亞洲辦公室開會時,常看到下屬不敢反駁主管,寧可照單全收。
但在英國的辦公室裡,如果你不同意,主管會期待你提出更好的理由。
他們不怕衝突,反而認為「建設性的辯論」是讓專案更完整的過程。
這種文化也讓「溝通能力」變得比「聽話」更重要。
而「誠實」與「禮貌」之間的平衡,是外國人最需要學的功課。
太直接,會被覺得沒禮貌;太婉轉,又會被當成不夠清楚。
找到那個剛好的界線,需要時間,也需要觀察。
五、亞洲人最難學會的:Don’t overperform
對我們這些從亞洲來的員工而言,最大的挑戰其實不是「做不好」,而是「做太多」。在亞洲,主動加班、主動幫忙、主動承擔,常被視為「敬業」。
但在英國,這樣的行為有時反而會讓人覺得「你不會管理時間」或「你不懂界線」。
剛開始工作時,我常常下班後或周末繼續回郵件。
後來同事提醒我:「You don’t need to reply after work hours. It’s your personal time. No one cares if you work at weekend, and you’re not supposed to do it.」
那一刻我才恍然大悟 —— 原來在這裡,「過度努力」不會讓別人讚美,有時反而會讓人不放心,因為那代表你的時間管理不夠好 。
他們要的不是「燃燒自己」的員工,而是能長期穩定貢獻的夥伴。
在這樣的環境下,我學會了放慢腳步,也學會了不把「價值」建立在他人的認可上。
六、最後的反思:學會設定界限,表達自己
離開亞洲職場之後,我發現「效率」仍然非常重要——
只是英國人所追求的效率,並不是無止盡地加快腳步,而是用最健康的方式達成目標。
正因為重視效率,他們不需要加班;
正因為懂得分配時間,他們才能在下班後真正地生活。
我學到,工作中最重要的不是拼命做完所有事,而是設定界限。
知道自己的底線在哪裡、能力的限度是什麼,當發現已經超出負荷,就要立刻說出來。
在英國的職場裡,適時讓自己的聲音被聽見,遠比默默承受更被尊重。
而我也體會到,所謂「表達自己」並不是要爭論或說服別人,
而是讓自己的想法被聽見、被重視,並且有被討論的空間。
那是一種成熟的溝通方式——溫和但堅定,誠實卻不尖銳。
這或許就是我在英國職場最大的學習:
不是變得更會討好,而是更懂得誠實地說出自己需要什麼。
因為當你願意被看見、也願意讓別人靠近,合作才真正開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