異鄉的日常與歸屬
日常微觀

一場儀式,一段人生:走上英國公民之路的入籍回顧

分享我在英國的入籍經驗、文化適應歷程,以及這段從異鄉漂泊到真正落地生根的心路過程

—— 當我宣誓效忠英王那一刻,過去的自己也悄悄蛻變了

那天早上,我站在市政廳門口,穿著一件比平常正式一點的洋裝。當天天氣晴朗,陽光普照,是英國難得有的好天氣。 雖然一切都看起來與平常無異 —— 卻又如此不同。

因為那天,是我正式成為英國公民的日子。

 

一場簡單而隆重的儀式

英國的入籍儀式(Citizenship Ceremony)看起來很簡單,卻處處藏著儀式感。地點通常在地方議會的市政廳舉行,參加的人來自不同國家、不同背景,但都懷抱著同一個目標 —— 在這裡落地生根,成為這個國家的一份子。

主持人一一介紹流程,我們站起來,選擇用宣誓(Oath)或保證(Affirmation)的方式宣告忠誠。我選擇了宣誓(Oath)的誓言:

“I swear by Almighty God that on becoming a British citizen, I will be faithful and bear true allegiance to His Majesty King Charles the Third, his Heirs and Successors, according to law.”

那一瞬間,有種說不出的奇妙感。從一個外來者,走到了成為這個國家的一份子。過去11年中,我慢慢學會如何生活、如何交朋友、如何理解「英國人」的默契與距離,然後走到今天這一步。

 

這是人生另一個章節

很多人會問我:「成為英國公民後,有什麼感覺?生活有什麼變化?」

老實說,這不像畢業那樣有鮮明的轉變,也不是像拿到工作 offer 那樣的喜悅。它更像一種靜靜地確認:你真的走了這麼遠。

從剛來時對文化的陌生,到慢慢習慣超市的自助結帳,學會如何自助寄東西、如何在加油站自助加油、如何註冊GP、又如何禮貌又堅定地說「No, thank you」。

那段日子裡的孤獨、努力融入、被誤解與鬧各種笑話的片刻,彿都在這場簡單的儀式裡,默默被承認了。

這個身份的背後,是我選擇在異鄉深耕的每一個日常。

 

我學到的,不只是語言

在英國生活的這些年,我學會了收斂自己的脾氣、學會培養耐心、也學到了遇到問題不再那麼焦躁,而是靜下心來找解決辦法。也學會了英國人那套特有的「禮貌文化」—— 即使心裡不悅,語氣還是會非常客氣,然後轉過身翻幾個白眼 。

我學會了開車靠左、主動跟鄰居打招呼,也學會了如何與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們共處。這裡教會我最深的一件事是:多元,不只是表面上的共存,而是願意真正理解彼此的差異。

入籍不是一種「離開原本身份」的過程,而是擁抱另一種身份的延伸。我仍然是來自台灣的我,但我也開始慢慢擁有「英國人特有的幽默」、「討論天氣的日常」與「懂得在午後時分泡杯熱奶茶療癒自己」。

 

寫給那個一路走來的自己

親愛的JUZ,謝謝你沒在中途放棄。

謝謝你願意相信,即使異鄉語言不同、文化不同,也能慢慢打造出屬於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節奏。謝謝你曾熬過想家的夜、低潮的日、還有一封封沒收到回覆的履歷信件。

今天你站在這裡,不只是因為法律認可,而是因為你真的努力過。

 

未來在哪裡,家就在哪裡

成為英國公民之後,生活其實並沒有太大改變:我仍要上班、繳稅、應付水電瓦斯帳單;仍會煩惱未來、思考人生;仍然每天滑著台灣新聞,也會在冬天想念媽媽煮的飯。

但多了一點底氣,多了一點安穩感,也多了一份責任 ——
不只是享有權利,更是開始思考:我可以怎麼成為這個社會的一分子?

這不只是新的身份,而是我用時間與堅持,換來的歸屬感與被認可的證明。

 

後記:

這篇不是勵志文,也不是旅英成功學,只是記錄一個普通人走過的一段旅程。如果你也正在考慮入籍,或是正在經歷適應異鄉的日子,希望你知道:走上公民之路,不需要完美,只需要堅持。

Hello 我是 JUZ。從台灣出發,落腳英國,用生活累積一段不那麼典型的人生。 我分享的不只是英國日常,更是文化差異、職場經驗、感情心事與自我成長。 這裡寫給在異地努力的你,也寫給想更認識世界的你。

留下一個回覆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